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查看详情

蔡文勝:我的血液流淌著華僑奮進的基因

时间:2022-03-11 13:19:08来源: 东盟华商在线
(編者註: 最新一期《書香兩岸》閩商家風專欄,這期關於蔡文勝。閩南富豪,幾乎都有華僑的背景,蔡文勝是外公在菲律賓,自己去菲律賓發展,後回國成為國內互聯網“教父”。)


操場上的鼓聲喇叭聲唱響我童年的夢想

1970年,蔡文勝出生於福建石獅市,這座由泉州代管的縣級市,位於環泉州灣核心區南端,市域三面環海,北臨泉州灣,南臨深滬灣,東與寶島台灣隔海相望,西與晉江市接壤,這座美麗富饒的城市,是福建綜合改革試驗區,也是亞洲最大的服裝城,同時也是中國最著名的僑鄉之一。

石獅人出國僑居的歷史始於宋、元,至明代中後期,由於賦役苛重,土地兼併加劇,又加之倭寇騷擾,石獅人民慘遭荼毒,為了養家,更多石獅民眾選擇出洋營生,足跡遍及日本和南洋各地,後逐漸以旅居菲律賓群島者為多。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廈門成為西方殖民者掠賣華工的口岸,成千上萬的石獅貧苦勞動人民,被掠賣到東南亞各地,成為石獅人出國史上最黑暗、最悲慘的一頁。

隨著時間的推移,加之各種歷史原因,石獅僑民日趨增多,在蔡文勝出生的年代,華僑匯款及華僑回鄉投資大幅度增加,大大刺激石獅僑鄉經濟、文化、教育、衛生等事業的發展,石獅的街市一時間熙熙攘攘,熱鬧非凡。經濟繁榮的同時,許多華僑也注意到當地基礎教育的缺失,他們紛紛慷慨解囊,捐資興學,下定決心改變祖國和家鄉教育落後的面貌。

“在我上小學的時候,三不五時,就有華僑回鄉為學校捐資助學!”蔡文勝用帶著閩南口音的普通話追憶起來,“每逢這時,同學們戴著紅領巾,個個臉上洋溢著笑容,來到操場整整齊齊地列隊,準備迎接華僑的到來。此時,在學生組成儀仗隊的引導下,捐資的華僑在眾人的簇擁下走進校園,頓時,校園裡響起了響徹天際的掌聲,鼓聲和喇叭聲也顯得更加嘹亮了!”蔡文勝說,這些捐資的華僑,在他心裡都特別高大、偉岸!而陪伴他童年成長的鼓聲喇叭聲,也讓他下定好好學習的決心,他希望長大了他也能出國賺錢,然後像這些華僑一樣,風風光光地反哺家鄉!

這鼓聲喇叭聲,唱響著蔡文勝童年的夢想:有朝一日,他也要讓這嘹亮的鼓聲喇叭聲,在家鄉的校園裡響起。

我的外公是一名心系家國的老華僑,“之所以夢想當華僑,是因為我的外公就是一名心系家國的老華僑!”蔡文勝如是說。

蔡文勝的外祖父叫蔡奕芳。實際上,蔡奕芳本不姓蔡,原本姓陳,系南安人,因生家貧窮,五歲時被抱養到石獅蔡氏人家。蔡奕芳從小身強力壯,年輕時主要是跑船隊,乾一些搬運的活。他雖然書讀不多,但很有自己的生意頭腦。後來,有了積蓄以後,他逐步購置商船,並自己組建往來於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船隊。到20世紀50年代,他的船隊發展到了三艘,並在印度尼西亞有了固定的生意。

“那時候,我外公常年往返於祖國與印度尼西亞之間,我母親就是1948年全國解放前夕在石獅出生的。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讓我外公感到特別自豪,此後,他將自己的六艘商船的旗子,全部換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只是讓外公沒有想到的,他的這一愛國行徑,最終導致他多年經營的船隊全軍覆沒。”蔡文勝介紹道,印度尼西亞後來爆發了大規模的排華事件,他外公的船隊被當時的印度尼西亞政府全部沒收,也因此導致多年經營的生意功虧一簣。據記載,從1965年至1967年,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印度尼西亞,發動的讓整個世界都為之震驚的反華排華事件,導致成千上萬的華僑慘遭殺害,許多無辜而鮮活的生命永遠停留在了那片悲涼的土地上。

“船隊被沒收後,我外公一無所有,他只好跑到菲律賓重新開創事業。我外公是一個非常有商業眼光的人,他當時到了離菲律賓首都馬尼拉一百多公里外的一個小島上,了解到當地主要發展旅遊業和水果業,但遍地的椰子乾卻一文不值,於是,他每日不怕辛苦,收集這些椰子乾再轉賣給別人煉油以賺錢,很快,他又積累了豐厚的財富,雖然島上只有他一個華人,但他為人和善樂施,島上的居民都把他當成自己人,有困難找他也必然會得到援助,甚至有些人欠下錢無力償還的,便把土地、房子等抵押給他。到後來,隨著他生意的發展,他還將這些土地、房子無償返還給抵押給他的當地人。”說起了外公的創業史,蔡文勝的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然而,讓他更為自豪的,是他外公那顆火熱的愛國心。 “我聽我母親講,其實,當時的菲律賓政府也是排華的,並規定只有擁有菲律賓的護照才能經營生意和擁有土地。我外公無奈,但又不想改變國籍,只好娶了一位菲律賓籍的妻子。即使後來菲律賓政府放開人口政策,允許長居的其他國籍的人可以申請加入菲律賓籍,我外公也不為之所動,堅持保留自己的中國國籍。”

講到外公的奮鬥史,蔡文勝滔滔不絕,可是,親情遠隔也讓蔡文勝泛出憂傷:“但因為我外公常年客居海外,與大陸的親人聚少離多。1993年,我第一次去菲律賓,也是成年後第一次見到外公。我依稀記得小時曾經見過,但對外公完全沒有印象。見到外公時,他聽著收音機,收音機裡用英文播報著國際形勢,每逢播報到有關中國的新聞,他便顯得特別興奮,然後對我講起毛澤東、鄧小平等領導人的偉大事蹟,再神情激昂發表一番如何讓祖國強大的評論。這些舉手投足的行為,充分展現了一位老華僑的濃濃愛國心,這種炙熱的情感讓我非常感動,也潛移默化影響著我。”

“1996年,我帶著母親見了外公最後一面。那時,外公已經老年癡呆了,不太認得我和母親,可他依然通過收音機、電視機了解中國的發展情況,嘴裡依然常常念叨著祖國強大之夢。不久後,外公逝世,時年95歲,根據其遺願埋於菲律賓的一座山上,墓碑面向祖國,如同遊子含情脈脈凝望家鄉,墓碑上則刻著他的本名:陳奕芳。”

蔡文勝說,他的外公,就是這樣一個永不忘本的人。

父親用軍人的堅韌俘獲了溫文爾雅的母親
“我有今天的成就,影響我最大的,是我的父親母親!”蔡文勝感慨道。
據蔡文勝介紹,他的父親叫蔡友權,出生於1935年。當時的中國內外交困、社會動盪不安,民不聊生、暗無天日。農民出身的蔡父,本就家境貧寒,又兼之兄弟姐妹八人,平日里更是有一頓沒一頓的。好在熬到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解放了,蔡父才終於有了飯吃,而且還有了書讀。蔡父從小吃苦耐勞,讀書刻苦,他以優異的成績從泉州五中高中畢業後,便踏上了參軍路。軍隊的生活更加磨煉了蔡父堅忍的意志,遇到什麼事情他都能扛得起放得下,因為關愛他人、不計得失去、不怕犧牲,戰友也很尊敬他,1958年的金門砲戰中,他被推選為班長,退伍後復員到了晉江縣水電局工作。

“正是在那時,我父親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那個她——我的母親。當時,我母親作為學習毛澤東思想的積極分子,被安排到晉江縣水電局輔助我父親工作,成為我父親的助手。面對眼前這個溫文爾雅、外表又端莊秀麗的華僑子女,我父親心動了。”蔡文勝頓了頓,繼續說道,“這裡我為什麼要強調華僑子女,是因為當時,在我們石獅老家,普通人家都以能和華僑家庭聯姻為榮。那時候,我們村大約有一千多人、幾百戶人家,而十戶人家就有九戶是華僑,唯獨我父親一戶跟華僑沒沾上邊。所以,母親的華僑子女身份,也是吸引我父親的重要因素!”蔡文勝說完,自己也被逗笑了。

“可是,那時我父親家的情況與我母親一家相差太大了,而且,我父親的年紀又比母親大了整整13歲,我母親怎麼會看上呢?況且,巧合的是,我父親和母親都姓蔡,根據當地的風俗,蔡氏內部是不通婚的,除非是遠地的。種種的困難擺在面前,但我父親並沒有被嚇倒,反而是以自己軍人般的堅韌意志,用永不服輸的精神,終於打動了我母親,俘獲了母親的芳心。”

艱苦的童年磨礪了我成長的意志
按理說,蔡文勝的父母都有穩定的工作,外公還是菲律賓華僑,他的童年應該是過得很富足才對。可是,誰能料得世事多生變故,特別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
“我有一個哥哥,1967年出生的,那時恰逢‘文化大革命’戰鬥轟轟烈烈,故被取名‘蔡文戰’。我是1970年出生的,在我父輩眼裡,1969年中國共產黨第九大召開了,就意味著‘文化大革命’勝利了,故我被取名‘蔡文勝’。”也許,鄉村人寄意的只是對穩定生活的嚮往,怎知這一場“文化大革命”在當時還遠遠還沒結束呢?

“文化大革命”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普通家庭的生活更是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那時候,國家實行計劃經濟,人們的生活大都依靠各種糧票。糧票是特殊經濟條件下的歷史產物,記載著一段新中國歷史上異常艱難的歲月。糧票建立的初衷就是為了讓人們都能吃上飯,但是,由於物資貧乏以及商品糧基地分佈的不均衡,一些產糧低的地區或遭受自然災害的地區,常常出現糧食危機。石獅雖是華僑之鄉,但農業並不發達,缺糧少糧是常有的事。在那樣的年代,窮怕了的石獅人即使分到了糧票、肉票、食用油票、布票等商品票,也捨不得全部拿去兌換,於是,就有很多商品票流通起來,有些人開始投機做起了倒賣商品票的生意。

“那時候,我母親剛生完我,我哥哥又小,生活的重擔一下子全部壓在我父親身上。父親因為工作關係,認識很多有商品票的人,又因為往來泉州的華僑也常向他問起,他便從中撮合,以賺取一些差價養活一家人。”
“我父親的生意行為,並沒有給這個家帶來長久的溫飽,不久後他被舉報,因此被打為‘投機倒把分子’,不僅丟了工作,還被罰款1500多元人民幣。”那時候,普通工人的月薪不及30元,這筆罰款,對蔡家來說無異於天文數字,從此後,蔡家的日子變得更加的艱難。

“後來,我母親只好向我外公和香港的一些親戚借錢,有多少湊多少,幾百元的,幾十元的,我聽我母親講,湊到最後還是差了幾百元,一家人辛辛苦苦的,最後是把自家的木房子拆下來賣木板,才還清這筆罰款。”說到這裡,蔡文勝充滿憂傷,他抽了口煙,吐了一口霧,雙眼看了一會窗外,許久,才又緩緩講述起來,“所以,從我懂事起,我就知道我家很窮。小的時候,我撿過牛糞,放過牛,賣過冰棒,賣過油條,種過水稻……1976年,眼看同齡人都去上學了,我也哭喊著要去讀書,可父親擔心我太小想讓我延遲上學,我以為是父親不讓,心裡很是拗氣。後來,我母親找鄰居借了學費,讓我上了學。正是母親的堅持,我才如願踏上上學路!”

社會多浮沉,哪怕頭破血流也要拼搏闖出去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首先從農村開始,隨著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通知的貫徹,以家庭承包為基礎、統分統合的合作經濟新體制逐漸取代了舊的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人民公社體制。蔡文勝父親因為曾是退伍軍人,又是高中畢業生,是村里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很快就被借用到村大隊擔任會計。蔡家的生活也逐漸好轉起來,供養孩子讀書也不那麼艱難了。可是,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向大地、一切都生機勃勃的1985年,正在讀高中一年級的蔡文勝回到家,卻告訴父母他要輟學!
這讓父母特別詫異,平日里,一直好學求上、成績名列前茅的蔡文勝,這是受什麼刺激了?也許,蔡文勝的父母根本就想不明白,那時候,隨著改革開放浪潮的到來,在石獅這個華僑之鄉,掀起了一股轟轟烈烈的下海經商熱浪。

“一方面,在我讀書那年代,‘文化大革命’才剛剛結束,全國高考基本都停了,讀書的風氣非常低下。到了我讀高中時,雖然我成績還是非常好的,但那時全國剛恢復高考,在我們當地,大學錄取率不及百分之一,許多高中畢業生也沒用更好的就業出路。另一方面,作為華僑之鄉的石獅,擁有眾多的華僑資源,許多人由此發現商機,由於當時國內底子實在太弱,海外民生用品只要進入國內,基本賣空,而且利潤翻十倍百倍。石獅人的骨子裡就有經商的基因!後來,隨著資本的原始積累,許多石獅人逐漸開創工廠,將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一下子又賺得盆滿缽滿。我們身邊許多初中、高中輟學去經商,突然就一夜暴富,這也讓年輕人越發覺得誘惑!”

其實,從蔡文勝言談中可以發現,他對自己沒能繼續讀書,也是充滿遺憾的,在說到自己學習成績的時候,他顯得自信多了。但路是自己選擇的,那就不能後悔,他跟許多閩南人一樣,哪怕社會多浮沉,哪怕頭破血流,他既然選擇了,也要拼搏闖出去! “1985年,我也從高二輟學,然後找了一位同學一起創業。我們從親戚朋友挪借了五百塊,開始在街邊擺地攤賣一些小商品:計算機、化妝盒、粉餅盒、打火機……當時,石獅是整個福建甚至是全國小商品的集散中心,經濟高速增長,服裝企業在這時開始發展起來,打工者也從各地蜂擁而至,熱鬧的人群也讓我們的生意非常火爆,沒多久,我就賺得人生的第一桶金!”
“我得感謝我的堂兄蔡炯明,從小他就住在我家的隔壁,是我人生的第一個創業偶像。1988年,他創立了斯特蘭品牌,當時就賺了幾千萬。他創辦的‘金犀寶’,是福建最早到中央電視台做廣告的服飾品牌,1998年成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福建公司,比恆安都早幾個月。是炯明讓我記住了‘創業’‘企 業經營’和‘香港上市’三個概念。”蔡文勝感嘆道,“從學校走出來,我便沒有回頭路,哪怕頭破血流,我也得勇敢地闖出去,與商海共沉浮!”


閩南有一首歌叫“愛拼才會贏”,曾經傳唱大江南北,這首催人向上的閩南語歌曲,也正是那一代閩南人抱定信心、努力奮鬥的真實寫照。 “我父親對我影響最大的,也是這一點,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他從不抱怨,從不把壞情緒帶回家,在我們面前,他永遠都是用積極向上的態度去生活,用永不服輸的態度去生活。而我母親,從嫁給我父親的那一刻起,就用她的堅強、勇敢、溫和、善良支持著她身邊的這個男人,用她傳統女性的溫潤,支撐起這個家!”

“可是,我父母當年結婚,還是因為同姓‘蔡’,在當地引起了很大的非議,但這門婚事還是多虧了我開明的外公,因為在我外公的潛意識裡,他一直不忘自己姓‘陳’,因此他的女兒也不是姓‘蔡’,便無須介意世俗的說法。也許,在我外公心裡,姓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個人的本性和純心。而這些正當的東西,正是我父親身上所閃光的!”

都說,好的父母是孩子的良師益友,也正是父母淳樸的情感和他們共同創造的溫馨的家庭,以及鄉村人不浮華的言傳身教,開啟了蔡文勝不怕磨難、敢打敢拼的創業人生!

我要當華僑,出國是為了更好地回國
可是,蔡文勝注定是一個不安分的人!
童年的蔡文勝,就有了“當華僑”的夢想,在賺得第一桶金後,他出國的心便開始蠢蠢欲動了。 20世紀80年代初,“出國”這個詞語有著一定的“貶義”。在不少人觀念中,出國是有重要政治身份的人才能去做的事;某個普通人要出國,則意味著這個人有“危險”的海外關係和“投敵叛國”的嫌疑。那時,出國人員基本上是政府公派人員,很少有普通市民申請的。可是,蔡文勝就是想去國外看看,一是因為當時石獅已經形成了“華僑”風氣,似乎只有當上“華僑”,才能回鄉光宗耀祖;二是在福建沿海,一直有著“海外淘金”的傳說,蔡文勝認為自己尚年輕,更應該踏上自己的“海外淘金”路。

於是,蔡文勝把出國的希望寄託在菲律賓的外公身上。在當時,政府對出國者的審查是很嚴格的。因私出國更是麻煩,也相當困難,必須先繞道香港,轉而去其他的國家。可當時去香港名額也有限制,申請的人多,分配名額少,等待的時間長。 1986年,蔡文勝申請去菲律賓探親,按要求提交各種材料,又歷經多次問詢,1991年才終於拿到護照。這一年,剛拿到護照的蔡文勝,第一次去了香港旅行,而繁華的香港也讓蔡文勝震驚:“我一直認為石獅應該算得繁華的都市,可是到了香港,我感覺自己就是井底之蛙!”這次的香港之行,也更堅定了蔡文勝移民的決心。

1993年,經過幾年的準備,蔡文勝通過旅遊探親的方式,終於實現了去菲律賓的願望,後來,他又以投資移民的方式,獲得了當地政府的居住權。 1995年,蔡文勝回國便帶著全家人去了菲律賓。他此行並不是為了投靠外公,最重要是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很快,他就辦了一個專門幫人家辦護照或者移民手續的旅行社,後來又做起了國際貿易。幾年間,蔡文勝在異國他鄉摸爬滾打,本以為的暢通光明的“淘金”之路,卻不是“康莊大道”。在當地,語言的溝通主要以本地話和英語進行,這對語言能力薄弱的蔡文勝來說,想融入當地的主流社會是很難的;而且,他來菲律賓只圖發展,並不想改變自己的中國國籍,這也導致他很難獲得更好的發展資源。因此,即使他找到了生財之道,但這與他的“出國是為了更好地回國”的夢想相去甚遠!他越來越明白,為什麼海外遊子那麼掛念家鄉,那麼掛念祖國?是因為身居異國他鄉的人,想幹出一番事業,必須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與艱辛,必須揮灑更多的血淚。艱難的異鄉生涯,誰不思念故土?誰不思念親人?

海外之行,讓蔡文勝積累到不僅僅是物質財富,而是開拓了他的視野,以及對這個世界新的認知!他的眼光,也開始從海外,轉向自己的祖國,他開始關注國內的發展,關注家鄉的發展……


創業,再創業,不當華僑我也要回國揮灑熱血
1999年,蔡文勝在生意期間,有一次經過香港,接觸到互聯網。那一年,受全球互聯網投資熱潮影響,香港的互聯網、電腦軟件、電子商務等迅速發展,特別是1999年的下半年,以美國納斯達克市場為主的網絡股票不斷走高,刺激各地互聯網投資膨脹,香港也緊跟其後,幾乎每天都有新的互聯網公司或與其有關的公司宣布成立。在這種投資熱潮下,蔡文勝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第一次投資了一支互聯網公司的股票——盈科數碼,沒想到竟獲得的豐厚的回報。
而那一年,受美國亞馬遜書店和DELL成功的啟發,“忽如一夜春風來”,中國互聯網可謂遍地開花,截至1999年6月30日,國內上網用戶數就已超過400萬。國內的個人主頁,如黃金書屋、海闊天空、華軍軟件園等,人氣極高,有的訪問量達到日均10萬。隨著上網用戶數的增加,電子商務也隨之火爆起來,許多人由此看到機會與希望,紛紛投身互聯網創業熱潮。那一年,百度、阿里和騰訊創立,同年創立的還有攜程和噹噹,由王峻濤成立的8848網站,也成了中國最早的電子商務網站……
“我也下定決心,要重新創業,並且是確定好了創業的方向:從事互聯網!”那時的蔡文勝非常堅定自己要做互聯網的決心,“可是,我英文不好,菲律賓也沒有互聯網的創業環境,所以,我決定回國!”
2000年,蔡文勝拖家帶口回到離家鄉石獅不遠、同是閩南地區的廈門市。那時,石獅雖然商業氛圍很好,但缺乏互聯網的創業環境。廈門經濟特區於1980年批准設立,1984年2月鄧小平同志視察廈門後,特區範圍擴大到全島,並逐步實行了自由港某些政策。自此,這片土地翻開了開放發展新篇章,經濟發展一路騰飛,其優質的投資環境,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者前來。到了廈門經濟特區創立20年的2000年,廈門市綜合實力大大增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大大提高,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城鄉人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取得豐碩成果。這樣的城市,怎麼不吸引心怀大志的蔡文勝呢?
蔡文勝初入互聯網領域創業,一開始以投資域名起家,並獲得巨大成功,如今國內很多出名的互聯網公司的域名,皆出入蔡文勝之手,這也讓他成為名副其實的“域名之王”。 2003年5月,在看到網站導航的巨大市場價值後,蔡文勝決定將企業搬到北京,以拓闊更大的視野,期間,他創辦的導航網站265.com,先後獲得IDG和Google投資,2007年則被Google以數千萬元收購。
從2005年到2007年,蔡文勝開始進行互聯網投資,他連續在廈門舉辦三屆中國個人站長大會,幫助了很多個人網站向企業轉型,因而在業內被稱為個人網站教父和“站長之王”。
此後,蔡文勝先後投資了包括58同城、暴風影音、網際快車、優化大師、CNZZ數據統計、4399、同步網絡、飛魚科技、知乎、美圖秀秀等在內的數十個互聯網項目。他投資和創建的上市公司遍布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在中國大陸及香港也皆有涉及。 2010年,蔡文勝和李開復、薛蠻子、徐小平、何伯權、楊向陽、龔虹嘉、倪正東、曾李青、袁岳、雷軍、包凡等人成立了中國天使會。 2016年12月15日,蔡文勝傾注大部分精力創辦的廈門美圖公司,成功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成為繼騰訊之後,當時在香港上市的最大的互聯網企業。獲得巨大成功的蔡文勝,因為常常站在創業者的角度思考問題,他不光對有前景的企業進行投資,還幫創業者出謀劃策解決實際問題,因此被譽為“最懂初創者的天使投資人”。
從“域名之王”,到“站長之王”,再到“最懂初創者的天使投資人”,對於稱號的轉變,蔡文勝表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人這一生,學無止境。稱號只是代表了我每個階段不同的成長軌跡,以及扮演的不同角色,但這也恰恰說明,自己在不斷的社會演變中,也在不斷地成長。”

有朝一日,我希望故鄉的鼓聲喇叭聲再次敲響
即使生意奔波勞碌,但對子女的教育,蔡文勝也是從不分心。 “知識方面,我教不了孩子太多東西。但他們成長過程中,我一直把他們帶在身邊,希望孩子能看到父輩的辛苦,理解生活的不易,珍惜每一次學習的機會。”
“就如同我的父輩一樣,他們的為人處世都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他們永遠都是用自己的勤苦與奮進,言傳身教,教會我們怎麼去做人,怎麼去做事。”蔡文勝感慨道,“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上,我會讓孩子經常回鄉拜祖,就是回到家鄉的宗祠祭拜祖先。在我看來,拜祖有三個意義:一是知道自己的根在那裡,擺正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二是了解家族的情況,這是一種傳承;三是找到歸屬感,正是家族的先人的庇護,我們才能在前進的路上,哪怕碰到問題或是困難,也能做到永不言棄、永不低頭!”
而目前,互聯網的開發,與石獅的建設與發展定位不太符合,這讓蔡文勝內心很覺得愧疚,他總是覺得自己虧欠家鄉,也始終在尋找機會,能回饋自己的家鄉。 “是我的故鄉哺育了我,可是我還沒有回去做點什麼。我曾給許願:一是在有生之年,結合自己家族生活,寫一部反映閩南人百年變遷的長篇小說;一是投身家鄉教育事業或是捐資辦學。在廈門發展的這幾年,我越來越深刻地佩服偉大的愛國華僑陳嘉庚,他在海外創辦實業的奮鬥精神和心系桑梓的愛國情懷被世人傳頌,他一生傾資興學、赤誠報國的義舉,深為海內外人士所景仰。想到陳嘉庚,我就回憶起我小學時期,三不五時,校園裡的鼓聲喇叭聲就會響起。每逢這時,為學校捐資助學的華僑,就在眾人簇擁著走進校園,他們是那麼高大,那麼偉岸!也正是這鼓聲喇叭聲,敲響了我童年的夢想,成為我奮進一生的執念!”

“這個執念,也因為我的血液裡,流淌著華僑的奮進基因,我相信有朝一日,我也能讓鼓聲喇叭聲,在故鄉的校園裡再次敲響。” (轉載自《書香兩岸》106期健坤基金會“家風的力量“連載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