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国 宋璟康
右手“哗啦啦”铲着锅里的菜肴,左手熟练地拿着佐料轻轻往锅里放。经过炒、尝、起几道工序,一道“九斗碗”菜品之一——清烧菜品顺利出锅。“九斗碗”非遗传承人付世勋在跟这道菜的主厨——成都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庄景雄面对面交流互动,一道完成这道凝聚着两岸同胞情谊的菜品。
饮食文化交流
“九斗碗”里有家乡味
10月24日,为促进两岸同胞餐饮文化交流,成都市温江区海峡经济文化交流服务中心、温江区永盛镇商会共同在连二里市景区开展“九斗碗”与“外烩”的联谊活动,以此推动两岸同胞饮食文化交流、同根文化认同以及乡愁记忆。活动现场,来自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的10多位台湾同胞零距离观摩“九斗碗”的全部烹制过程,并汇聚一堂共享“九斗碗”“大餐”。
四桌丰盛的筵席菜肴“九斗碗”经过付世勋的精心烹饪,在温江区永盛镇连二里市景区呈现。这不一般的“九斗碗”完全照单复制的传统酒席,有软炸蒸肉、清蒸排骨、粉蒸牛肉、蒸甲鱼、蒸浑鸡、蒸浑鸭、蒸肘子、夹沙肉、清烧九大蒸菜。如此齐全的“九斗碗”以艺术的方式展现,使在座的台湾同胞不约而同地联想到台湾的民间餐饮——“外烩”。他们品尝着、回味着、谈笑着,饶有兴趣地认同与“外烩”有异曲同工之妙。
“14年前我刚到温江时就听说本地民间有个‘九斗碗’,光听这个名字,我非常好奇,‘九’代表什么,‘斗’又说明什么,后来“九斗碗”吃多了,我也搞明白了。把‘九斗碗’端上桌,从形式到内容都很像台湾的‘外烩’,不同地方在于多了辣味。”在吃“九斗碗”的过程中,庄景雄说为什么在温江工作生活的台湾同胞都很喜欢当地的“九斗碗”,是因为有共同的文化根源,有很浓郁的家乡味道。
同根文化认同
提高海峡两岸的“温江印象”
“九斗碗”为何有如此魅力?付世勋说,他从事“九斗碗”40多年,从师爷到师父算起,他知道的“九斗碗”历史就有一百多年。据了解,“九斗碗”被人们习惯称作“坝坝宴”“流水席”“九大碗”等,是四川地区传统特色菜肴之一,其特色注重的是蒸菜、蔬菜新鲜、烹制精细、味道鲜美。办“九斗碗”是成都平原农村的地区风俗,凡是婚丧娶嫁等都要办宴席,请亲朋好友大吃一番。
在温江区永盛镇,“九斗碗”不仅在当地盛行,而且成功申报“川西九斗碗”为成都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四川省烹饪协会授予“川西九斗碗之乡”。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区是台商台企聚集区,与台湾经贸、文化交流紧密,渊源深厚。尤其是“九斗碗”,与台湾的“外烩”,有一脉相承的故乡情结。
温江区作为西部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台商投资聚集区,聚集了47家台商企业,生活着数百名台湾同胞,近年来,温江区着力挖掘天府文化符号,匠心打造“九斗碗”,把饮食文化作为对台交流的文化载体,积极主动开展对台文化交流和民间交往,不断提高海峡两岸的“温江印象”。台商张台山说,他在温江工作生活21年,温江已经成为他的第二故乡,生活习惯都具有本地文化特色,他认为两种饮食文化习俗均呈现乡土风味,以民间菜肴联络亲情、友情,具有共同的乡愁记忆,符合两岸共同文化的心理认同。他认为吃“九斗碗”和吃“外烩”,都是吃家乡味,一样有滋有味。
友谊传递
经贸发展生机勃勃
近年来,温江区以丰富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味为重点,要打造出一批历史文化记忆。“九斗碗”以荤素搭配汤菜并用,以清蒸烧烩为重头戏,注重咸鲜本味,透露出川人细腻与豪气兼备、务实勤劳的秉性。其中永盛镇“九斗碗”尤以渊源深厚、菜肴考究、规制成熟最为出名。
经贸交流是手牵手的合作,文化交流就是心连心的沟通。庄景雄说,吃“九斗碗”是心与心的交流,没有豪华的场面,只有简朴的外表,一桌人围在一起,真诚、坦率进行交流,伪装、虚伪全都退场,这才是“九斗碗”美食之外的又一个魅力所在。作为成都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的负责人之一,庄景雄说他每隔两月要回台湾一次,不仅向台湾同胞传递大陆的良好投资环境信息,还讲述饮食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尤其“九斗碗”的口感、用料、烹饪、九的用意、斗的计量,他如数家珍。庄景雄还说,他就是一个信息传递员,大陆的好政策,大陆的饮食文化,温江区的健康产业发展以及投资环境等都是他传递的内容。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有数家台商企业计划落户温江区,共同发展健康产业。
真诚的传递,真诚的友谊。这与温江区良好的投资环境、两岸同胞血脉相通以及温江区相关部门的真诚服务是分不开的。近年,温江区利用其区位资源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积极做好服务台商、台胞工作,开展了“服务台商大走访季”和对台企、台胞、台属集中开展走访慰问、问计解难活动。了解在温台资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台胞及台属工作生活及子女情况。
据了解,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区始建于1992年,现有台资企业47家,已发展成为四川省和成都市重要的现代轻工业基地和台商投资聚集区。该园区作为西部唯一的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经历了辉煌的发展阶段,为四川乃至西部的对台经贸合作发挥了重要的平台作用,也为两岸经贸合作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