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應對統一戰綫和華社前景

时间:2021-05-11 14:09:08来源: 东盟华商在线

     文/ 黃棟星

    “一 時失志不免怨嘆,一時落魄不免膽寒,哪怕失去希望,每日醉茫茫,無魂有體親像稻草人.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時起有時落,好運歹運總嘛要照起工来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会赢........”

    這是首台湾作曲家陳百潭填詞及作曲的閩南語流行歌,具有激勵的精神,廣為華人所喜愛,特別閩南人更認為是“催已向上”的勵志歌,經常都不意間地哼上幾句。

    菲律賓華人大多是福建閩南地區移民,閩南人有“泉州人個個猛”俗稱,意指泉州人自命不凡,具有拼搏精神,勇於開拓.這種“不為人後”的另一面是不甘心屈服於別人的領導,想要自己做“老大”.這生動反映了閩南人的性格(實際上全世界華人差不多都如此).閩南移民喜好糾集舊友新知,組織小圈子,因此以閩南人為主的菲律賓社團林立,存在著超過二千多個各式各樣的社團。

    閩南人素來重“名”,渴望在“海外出人頭地,衣錦還鄉,光宗耀祖”.為了“博名”持強好勇,個人主義突出,意見不合或看不順眼便想自立山頭.這種特性滋生大量社團,其中以商會,宗親會,同鄉會,校友會,兄弟會,宗教、體育、文教團體最多,隨着華人經濟力的提升,在“輸人不輸陣”的心理催動下,比“排場”成為常態.九十年代以來華人社團浮誇成風,丟棄勤檢的優良傳統美德.“名利之爭”成為社團的通病. 內耗了華社的資源,不容易團結,只有在外部遇到關係到華社生存的衝擊,才會暫時放下成見,共同應付時艱.因此,“危機”有時能促進華社進行內部的整合,讓華社的資源相對的集中起來發揮更大的作用,也大大增進華社的發展成熟。

    激烈的外部衝突增進内部的團結,當年為對抗層出不窮的“菲化案”誕生了商總(菲華商聯總會) ,“西文簿記案”抗爭要角“的馬尼拉中華商會”為了華社共同的利益進行了妥協,不再阻礙商總的成立,因為華社需要這樣一個機構來應對來自政府不利的政策威脅.這種特性在外部威脅消失後,華人天生的“窩內鬥”便故態復萌(馬尼拉中華商會後來自商總脫離)。

    1975年中菲建交前夕,總統馬可斯放寬華人入籍,華人由“華僑”身份蜕變為菲律賓公民,華社發生“質變”,華社本應抓住這個契機加速融入主流社會,却仍在兩岸政治的漩渦裏浮沉.華人因政治信仰,商業利益等傾向各靠一邊,華社乃有“楚河漢界”之分,甚至連教育陣綫也壁壘分明,劃清界綫迄今.華人受两岸政治牽絆拖慢融入主流社會的進程。在前文<“國家認同”在風暴來襲将受拷打>一文中,筆者指出“民族融合,一是通婚,二是慈善互通,三是合作共富,四是文化滙流。”,菲華除了“慈善互通”表現突出外,其他乏善可陳。

    為什麼華社“慈善事業”特別突出,就是閩南人的“比鬥”精神在起作用,人人争做慈善表現自己的誠心,也較容易獲得他人的認可和社會的肯定.華社資源過於傾斜在公益事業突略了“合作共富,文化匯流”這些更具深層次能促進華菲兩個民族融合的工作.華社喜歡以“獻捐”(實際上內心感覺是在“施捨”)的形象來顯示對主流社會的關心,用此來表達對居留地的“大愛”, 彰顯華人有“愛心”的形象,却吝於傳授菲人致富之道,引導他們在經濟上發展.甚至在華人商會内也鮮少交流营商心得,怕“秘密”外洩,引發競争.因此社團以聯誼為主要特性,很少去探討對華社發展有益的議題. 在文化方面傾注一切資源於“振興華文教育”却不得其法,沒有像馬來西亞“董教總”這樣一致認同的機構來規劃和推展專業性的教育工作.所有社團也把工作重心放在“振興華教”,各宗親會同鄉會等都設有教育基金和教育獎勵金,總數幾萬個以計, 資金巨大却“閒居”銀行,資源沒有用在“刀口”上。

    “獎掖興學”最容易博得“好名”.華社對民族融合需要深入推進的工作漠不關心.華人入籍是為了現實生活的利便需要並沒有真正去愛這個國家,難怪菲律賓國家級作家商爾.扶西發出不平的吶喊:“他們(指華人)從來沒有自問他們的效忠所在,因為他們並沒有認同這個多災多難的國家作為家鄉,而是他們可以剥削的樂園。”

華人固守中華文化,但現實不在“中華文化的故鄉”,華校生數逐年減少,注入的大筆金錢拉不回華文教育日益衰弱的事實,因為現實生活幾乎不需要華文,學生自然無心向學。

    就華社而言,立足點應是菲律賓主流社會而不是自己的中國背景,可惜大部份社團都“粉未倒置”.近年來隨着中國的強盛,喚回了華人“心靈的故鄉”,菲律賓華人因歷史上層受殖民統治者的逼害和國家獨立初期“菲人第一”政策的排斥,一直在“排華”的陰影中, 心中對自己未來的命運總是飄忽不定,沒有安全感.中國的強大使具有強烈“中華情結”的華人內心具有優越感,華社“中國意識”色彩更加濃厚。

    過去華社的結構很單純,閩南人佔八成,廣東人佔一成半,其他省份的華人很少.20年來菲律賓經濟欣欣向榮,先是吸引閩南地區很多年輕人來菲創業.6年前網上博彩業興起帶動相關服務業發展,約30萬講國語的外省人突然出現在菲律賓,他們自成一國,形成華社中的另一個“華社”.由于新僑成員良莠不齊,經常有各種罪案發生,衝擊主流社會,也給華社帶來負面形象,加上地域上文化和習俗的差異,商業上的競争,形成強烈的“新舊僑”對立。

    三百萬華人有三百萬種思想,新舊僑因年紀,生活背景,人生際遇,行業不同,個人所受教育程度深淺,“觀點與角度”差異大. 當前,面臨華社空前危機,大家應拋棄己見,組成“危機應對統一戰綫”,各社團各階層可先內部討論“自救應變之道”,不同年齡不同階層不同省籍華人為了你們生存和居住的這塊土地美好的未來,集思廣益,理出思路,精簡要粹再匯聚成流, 在適當的時候進行思想的碰撞,達成共識,核理出具體自我保护的策略和方法.筆者上面所述,華社在遇到己身生存存亡的外部危機,往往可以拋棄成見,精誠合作,筆者相信三百萬華僑華人的智慧匯集定能克服困難,在大變時既可保境安民, 守护家園,又能促進華社更健康的發展。

    歷史是這樣發展的,此刻你我都處在巨變當中,也成為歷史發展當中的一員. “唯有團結才能自救”這句老一輩華僑以生命代價和血汗換來的至理名言,放諸不同時空仍然熠熠光輝,筆者相信在強大中國的庇护下,假使筆者在前文所研判的情形不幸出現,只要華社未雨綢繆,有所準備,定能化險為夷,還我太平.這是筆者根據多年的觀察寫這些系列文章的目的,旨在拋磚引玉,激發大家的危機意識,探討如何突破現在的重重瓶頸,為華社未來的前景整理出一條光明發展的路徑。

    (作者是<亞洲周刊>菲律賓特派員,鳳凰衛視,深圳衛視,華商從横傳媒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