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5日,「海外華文傳媒合作組織」40餘位海外華文媒體主要負責人走進山西臨汾,探源中華文明。圖為海外華文媒體代表在陶寺遺址博物館前合影。\大公報記者楊奇霖攝
「融通中外·讀懂中國」。12月15日,「海外華文傳媒合作組織」40餘位海外華文媒體主要負責人,走進山西臨汾,探源中華文明,共同探討新時代背景下的中國故事、中華文化如何更好地進行國際化創新交流和有效傳播。有海外華文媒體負責人表示,中國故事的講述要接地氣,引共鳴,希望藉此機會與世界各地華文傳媒同行互相溝通,共同提高,為做大做強華文傳媒發揮更大的作用。\大公報記者 楊奇霖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一曲民謠,記錄了600年前的明朝大移民,也賦予了山西臨汾「華人老家」的根祖情結。據史載,元末明初,臨汾洪洞大槐樹下發生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範圍最廣的官方移民,如今的大槐樹移民子孫繁衍遍布中國各地,並輾轉遷徙海外。臨汾被世界華人當成「家」、稱為「祖」、看作「根」。在「根」的引領下,每年有數以萬計的華人踏上歸途,尋找的不僅是地理上的坐標,更是那份由血脈相連、文化傳承所賦予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講述中國故事要接地氣引共鳴」
「來山西臨汾,可以說期待已久,也提前查閱了相關資料,但是踏上這片土地後,覺得歷史厚重,內涵豐富,收穫了很多驚喜,對每一天的行程都充滿了期待。想說一句,『華人老家』我們回來了!」羅馬尼亞《歐洲僑報》社長高進是一位資深新聞人,他把此行看作考察也視為學習,「中國故事的講述要接地氣,引共鳴,也希望藉此機會與世界各地華文傳媒同行互相溝通,共同提高,為做大做強華文傳媒發揮更大的作用」。
陶寺遺址位於臨汾市襄汾縣,年代距今約4300年至3900年,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確定的四大早期都邑性遺址之一,被學界認為是「最初的中國」。這裏先後出土各類文物5500餘件,揭示了中華文明的早期形態。在陶寺遺址隨葬品中,發現了大量表明社會地位和身份的禮器,以及代表禮儀制度的儀仗器物等。
「我太喜歡陶寺了,我們《北歐時報》的Logo就是用龍代表華人,寓意龍的傳人在北歐傳遞雙邊文化,溝通有無,促進合作,增進友誼,這次在陶寺看到了彩繪蟠龍陶盤,見到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龍,真是相見恨晚。」瑞典《北歐時報》副社長趙娟告訴記者,在陶寺遺址,她感受到最初的「中國」,也了解「禮樂文明」的初步形成,這趟參訪,彷彿開啟了一場與先民的對話。
創新展陳 賦予文物生命力
2024年11月12日上午,陶寺遺址博物館在萬眾矚目中正式開館。在這裏,創新展陳賦予文物新的生命力,陶寺遺址博物館的科技範兒讓參訪團感到震撼。
「裸眼3D技術讓參觀者無需設備即可穿越時空,身臨其境體驗陶寺先民生活與勞作場景,智慧屏與互動沙盤亮點頻出,我都體驗了一把,非常棒!」駱南輝是馬來西亞《光華日報》的董事,他表示,「博物館這些科技元素不僅增強了互動性和趣味性,更讓參觀者沉浸於陶寺文化獨特的魅力之中,使博物館成為活力四溢的文化殿堂,每個角落都訴說着動人歷史故事。」
加拿大《環球華報》社長司曉紅說:「陶寺遺址博物館通過巧妙運用光影、數字等新技術,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讓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活了起來。」
共环邛崃山、共享西岭雪!成都邛崃、大邑、芦山三地联动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8日电(宋路易) 近日,“共环邛崃山、共享西岭雪”邛崃大邑芦山文旅融合招商推介会在成都举行,此举标志着邛崃市、大邑县、芦山县三地在共建...(40262)人阅读时间:2025-11-18
《语言决定唱法》郁钧剑新书发布暨读者分享会在京举办
新闻视频 2025年11月11日,《语言决定唱法》郁钧剑新书发布暨读者分享会在中国出版集团隆重举办 中国文化人物记者 苏晴/报道 &nb...(30381)人阅读时间:2025-11-17
第3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揭晓
中新社厦门11月15日电 (吴冠标)第3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暨2025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闭幕式15日晚在福建厦门举行,易烊千玺、宋佳分获最佳男、女主角奖。 本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由《好东西》获得,《志愿...(5141)人阅读时间:2025-11-16
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在长沙开幕
中新社长沙11月12日电 (张雪盈 徐志雄)以“智能聚力 系统变革”为主题的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12日在湖南长沙开幕。 中国新媒体大会是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和系统性变革的全国性权威平台...(5459)人阅读时间:2025-11-13
黄建南作品《金谷银流》估值1025万美元 中国艺术力量闪耀国际舞台
国际艺术界近日传来重磅消息:著名艺术家黄建南的作品《金谷银流》经世界著名评估师、LABA 国际艺术节执行董事托德・威廉姆森(Todd Williamson)严谨客观评...(31027)人阅读时间:2025-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