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田:论“士”与知识分子的区别
在传统的四民社会中,“士大夫”已成一个固定词组;由于士是“大夫”即官吏的基本社会来源,道统与政统是一体的。人的上升性社会变动虽然可以有其他的途径和选择,从士到大夫仍是最受推崇和欣赏的取向。换言之,士与大夫的内在逻辑联系恐怕是其最主要的社会吸引力。一旦科举制被废除,道统与政统即两分,人的上升性社会变动(social mobility)取向也随之而变。与这一社会变动过程相伴随的,是从改科考、兴学堂到废科举的制度改革进程。清季从改科考到废科举,取士的标准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废科举前的十余年间,取士的标准已是鼓励新旧学兼通。汪康年于光绪十五年应乡试,本不合科场程式,依例应不取;却因能用“最新天文家言”解《中庸》文字,被主考......(10236)人阅读时间:2017-09-09清代朴学对儒家经典解释方法的重构
提要:面对明末儒家经典解释陷入空谈流弊,文本解读空间日益萎缩的现实,清代朴学家们对盛行于前代,以“心学”为主导的“诠释”方法提出了质疑。他们以“考据”替代“诠释”,复原“本经”与“本义”;以“新义理学”替代“理”、“心”本体论,消解解释形上学;建构语言哲学,拓展文本解释理论。重构出的儒家经典解释方法,使儒学重又焕发出新的活力,它将中国古代考据学推向高峰,不仅影响了清代史学的治史观念,更成为20世纪“新考据学”方法范式的直接来源。当然,该方法内部存在着无法回避的理论缺失,这也成为其在清末走向衰微的重要原因。 以解释经典的方式来阐发理论是儒家思想重要的表达方式。自先秦孔子确立“述而不作”的方法范式后,儒家在对典籍的......(10300)人阅读时间:2017-09-09傅佩荣:什么叫“中庸”
提要:“中庸”即是人之道,也就是“择善固执”。把握了这四个字,才会进而宣称:君子之中庸,表现为“时中”,亦即“随时以处中”,这要靠“智仁勇”兼备。小人之反中庸,就论于“无忌惮”。 我们经常用来互相勉励的做人之道,是“中庸”。言行不要偏激,态度力求温和,这样可以促成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但是,中庸也可能变成表面的客套,以致失去一份真诚的心意,或者为了息事宁人,以致不再坚持原则,然后逐渐成为“乡愿”。而乡愿正好是孔子所厌恶的,他甚至说:“乡愿,德之贼也。”因此,关于怎么做才算是“中庸”,值得稍加分辨,事实上,朱熹所编的《四书》,包含《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里面就有名为《中庸》的,既然如此,我们最好......(10451)人阅读时间:2017-09-09黄玉顺:中国学术从“经学”到“国学”的时代转型
【英文标题】From "Classics" to "National Learning": The Transition of Chinese Scholarship 【作者简介】黄玉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 【内容提要】 国学应有以下五大基本特征:第一,就其性质而论,国学既非西方的“汉学”(sinology),也非原教旨的“经学”,而是一种现代性的中国学术;第二,就其方法而论,国学并非学术史(史学)那样的对象化或“客观”化的“科学研究”,而是经典诠释;第三,就其形式而论,国学并非“文史哲”那样的多元的分科研究,而是传统经学那样的一元的统合学术;第四,就其地位而论,国学并非与“文史哲”等等相并列的一个学科,......(10293)人阅读时间:2017-09-09孟子何以“亚圣”?
提要:从儒家思想史的内在逻辑看,孟子能够成为唯一有资格与孔子相提并论的儒家“亚圣”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不仅将孔子的“孝悌”观念、而且将孔子的“仁爱”观念推扩到极致,结果富于原创性地充分展示了传统儒家的两大核心价值及其深度悖论。今天我们应当赋予孔孟的普遍仁义观念以本根至上的终极意义,克服仁与孝的深度悖论,才能真正确立起儒家在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今天人们已经习惯了用“孔孟之道”作为“儒家”的代名词,因此也很少深入反思一个具有思想史意义的重要问题:在孔子去世之后那么多的著名儒者中,为什么从韩愈起的儒家主流学者偏偏挑选了一个在当时并不怎么特别起眼的孟子与作为“至圣”的孔子相提并论,乃至最终在儒家的“道统”内赋予了他(......(10356)人阅读时间:2017-09-09李学勤:历史研究与走向大众
李学勤(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10424)人阅读时间:2017-09-09张红星:国学教育与艺术教育关系初探
沈阳音乐学院张红星(通讯地址:110168沈阳浑南文汇街18号,QQ6128894)...(10459)人阅读时间:2017-09-09道家之“德”的生命论意蕴
提要:“德”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古代一般文献中主要是一个伦理学范畴。道家所谓“德”虽然也具有伦理学含义,但主要是一个哲学范畴。道家之“德”深具生命论意蕴,其根本内涵是万物和人从生命终极根源“道”那里获得的生命力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生命内在本质和个性特征,“道”是生命形成的潜在力量和终极根源,“德”则是生命得以形成的现实根据。对“德”的这种理解在道家代表性著作《老子》、《庄子》、《淮南子》中均有充分体现,由此形成了道家别具一格的德论思想传统,并以其不同于其他诸子的德论而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涵。 “德”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古代一般文献尤其是儒家典籍中,“德”主要是一个伦理学范畴,指道德、品德、德性......(10361)人阅读时间:2017-09-09欧阳康: 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反思与建构
欧阳康(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10506)人阅读时间:2017-09-09楼宇烈:佛教与现代社会
编者按:本文系楼宇烈先生在香港《世纪大讲堂》的讲稿,今全文转发,以飨读者。 一、佛教是一种怎样的宗教? 佛教是世界最古老的一种宗教。同时,佛教又是对现代社会、人生大有补益的一种宗教。佛教又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宗教,中国近代有一位高僧,叫做太虚大师。太虚大师曾经说,佛教的问题是人文问题。就是以人为本的一个宗教。这是一个很深刻的见解。 一般地,我们也可以讲,这个人文问题是所有的宗教共同关注的问题。但是大多数的宗教,都是借助于神的精神和理论来关注人文问题的,或借助于神的力量来关注人文问题。唯有佛教从释迦牟尼创教的时候开始,就充满了重视人类,依靠自身的智慧和毅力来进行自我解脱的这样一种人文精神。 同时,佛教又是一种关注现实生......(10391)人阅读时间:2017-09-09牟宗三儒学思想方法的缺陷
提要:尽管牟宗三儒学思想作出了杰出贡献,但其思想方法也存在着严重缺陷。这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对良心本心的理解过于陈旧,未能摆脱感性理性的两分模式,总体上坚持的仍然是两分方法;二是对康德智的直觉思想理解有失准确,认为道德之心创生存有的思维方式即是智的直觉,不仅直接将其创生的对象称为物自身,而且以此作为一种基本范式,扩展到圆善论和合一论之中。从整体上看,这种方法已经没有了太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说已经终结了。 作为现代新儒家第二代的重要代表人物,牟宗三对儒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是必须承认的。但同时也难以否认的是,其思想内部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在笔者看来,牟宗三儒学思想的缺陷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方法的不足。 说到牟宗三儒......(10215)人阅读时间:2017-09-09杜维明:多元现代性中的儒家传统
提要: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尤其是从儒家的立场来反思“多元文化”与“现代性”,应该从四个向度同时进行——即对传统同情地了解、发扬,对传统进行批评,对西方的先进思想和制度充分引进和对欧风美雨加以排拒;它们是一体的,而不仅仅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问题;当我们把这四个向度变成两个向度,就是古今之争、中西之争的问题。质言之,儒学的一个基本信念:所谓知识精英,不管他是先觉还是后觉,假如他讲的思想价值理念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老百姓中)起作用,那么它就不是真正的儒学,儒家最高的价值必须在人伦日用之间来体现。...(10479)人阅读时间:2017-09-09“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印度佛学思想探析
提要:在对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研究中,学界已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的万千气象,但鲜有从印度佛学这一层面和背景着眼去揭示其内在的佛学意蕴。王国维顺向式继承了叔本华的佛教思想(主要是《奥义书》),其理论和作品有相当一部分均闪烁着佛学的灵光。特别是《人间词话》中,“有我”“无我”的观点承袭了印度佛教中“小我”“大我”的表征和内涵,“天人合一”之论亦与印度佛教中的“梵我一如”相契合。不难看出,王国维倡导的是将自己的般若之心性和生命体悟灌注到万物中,朗现佛性的光辉,达到圆融澄澈、万物和谐的境界。 关于《人间词话》中“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解读阐释,学术上争论颇多,有学者统计过,至2005年11月止,学术观点就达......(10393)人阅读时间:2017-09-09王船山的“治乱合离”论
提要:王船山继承了自先秦以来以“一治一乱,一合一离”的观念来统观历史之变化的思想,但他不满足于此,而是睿智地将“治乱合离”与道之开展结合起来考察历史形态,为“治乱合离”论找到了形而上之基础,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关于历史变化的系统的历史形态理论。根据此理论,历史所表现出来的“一治一乱,一合一离”本天道、亦人道、无定亦“无畛”、循环又发展,进而他生发出一种迥异于常的创化历史发展观。...(10472)人阅读时间:2017-09-09《诗经》是白话文还是文言文
编者按:什么是文言文,什么是白话文。简单说,文言文就是采用书面语来写成的文(包括文字、文章、文学等),白话文就是采用口语写成的文。然而,《诗经》是白话文还是文言文,这不仅仅是讨论文学的问题,更是探讨语言学、语音学之问题关联。毕竟,诗三百时代的日常用语,由于没有直接的记载或是材料(包括录音等),无法给予直接的证据。但是仍然可以通过诸多问题的研究,给予一个历史的、理性的、逻辑关系的链条。...(10678)人阅读时间:2017-09-09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演变
提要:孝作为传统人伦秩序,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礼崩乐坏后的西汉王朝,将孝文化作为国家体制建构的基础。随着佛教的传入,孝道思想逐渐深入民间,成为魏晋隋唐时期底层社会的核心理念。宋元时期,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的融合,使孝道思想成为一般民众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国家政治体制与儒家理念互为依据与支撑,形成一个整体,孝文化成为国家政治体制的合法性来源,而清朝的国家体制与儒家伦理并不呈现完全合一的状态,儒家孝道伦理也并不是整个国家全民的行为规范,呈现一种多元复合型局面。“五四”时期,在传统中国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思想界对作为传统国体基础的孝道进行了重新思考。 一、两汉时期的“孝”:孝文化与国家体制建构理念......(10541)人阅读时间:2017-09-09王德峰:哲学和音乐让生命变得有意义
当爱因斯坦把小提琴架在他的肩膀上,听到它美妙的旋律时,他就进入了音乐状态之中。这和他伟大的科学事业毫不矛盾。他需要一种力量去鼓舞他继续探讨自然的奥秘。这种力量是性灵的力量,是伟大的直觉、想象和感悟,它不是来自物理学本身,而是来自他所爱好的音乐。人类自古以来需要音乐,在无限的将来,只要人类还在,仍然需要音乐。音乐是对命运的表达,但是今天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对音乐的态度,可能会错失音乐的本质。当然,音乐作为娱乐也未尝不可,音乐安慰我们的心灵,宣泄我们的情绪,完成心理学上的某种效果,但音乐不是为这些而做的。在咖啡馆里听到贝多芬的音乐时你可能会突然出神,然后眼前的咖啡就看不到了,这音乐有如一个世界在召唤,而绝不是闲谈时候的......(10827)人阅读时间:2017-09-09文化只有古今之别没有东西之分吗?
时下有一种观点颇为盛行,即认为文化只有古今之别,没有东西之分。其实,此种观点并不新鲜,五四时期的陈独秀、胡适等人就是这种观点的宣传者。一、五四时期,不少学人认为,东西或中西的差异是“古今之别”,而非“东西之分”1915年陈独秀在《新青年》第1卷第1号发表的《法兰西与近世文明》一文中,依据进化理论,把人类的文明划分为古代与近代两个时期,并认为东方的印度和中国这两种文明“虽无不相异之点,而大体相同,其质量举未能脱古代文明之窠臼”。尽管在生物时间上它们也属于“近世”,但从文化进化的程度而言,“犹古之遗也”,是古代文明。真正可称为“近世文明者,乃欧罗巴人之所独有,即西洋文明也;也即欧罗巴文明。移植亚美利加,风靡亚细亚者,......(10196)人阅读时间:2017-09-09海外华媒探访南宁“海绵城市”建设:“纳污河”变高颜值湿地公园
海外华文媒体探访中国广西南宁邕江 “听说这里以前是臭水沟,现在却见河水清澈,空气中还弥漫着青草和花的芬芳,感觉不可思议。”西班牙侨网总编辑张自如5日在广西南宁那考河湿地公园说,湿地美景让人耳目一新。南宁市兴宁区的那考河湿地公园 当天,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西班牙、瑞典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家海外华文媒体走近南宁邕江综合治理工程、那考河湿地公园、南湖公园,近距离感受南宁“海绵城市”建设成果。 在地处南宁市兴宁区的那考河湿地公园,循着绿植红花组成的梯田看去,五颜六色的美人蕉成片绽放在河畔,与木质步道、凉亭、水车交相辉映。不少民众顶着烈日在......(10280)人阅读时间:2017-09-09海外华媒广西崇左探寻“喀斯特精灵”白头叶猴踪迹
生活在广西的一级保护动物白头叶猴 东盟华商在线广西崇左6日电(记者 黄栋星)在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广西崇左,在这片群山缭绕的土地上,生活着一群“头戴白帽”的“喀斯特精灵”,它们就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头叶猴。 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西班牙、瑞典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家海外华文媒体人士在广西崇左市,探寻白头叶猴的踪迹 9月6日,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西班牙、瑞典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家海外华文媒体人士,深入全球白头叶猴唯一栖息地广西崇左市,探寻白头叶猴的踪迹。 白头叶猴俗称乌猿、白乌猿、白叶猴等,至今已有300多万年的生存历史,是中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全球25种最濒......(10764)人阅读时间:2017-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