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八一建军节,很多微友在朋友圈发布了向解放军致敬的文图,我也被触动了,不禁想起自己写过的一个人物。此人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雄,久经沙场,战功卓著。他在1955年9月第一批受衔的798名开国少将中居第279位,并不显山露水。他是新中国研发生产“杀手锏”导弹武器的“开拓者”与领军人物之一;曾长期与钱学森、王秉璋等人搭档共事,但其本身知名度却长期偏低。他后来又成为八十年代河北“封疆大吏”中任期最短的省长。他三十岁那年,时任八路军冀中军区十分区司令,因为一位下属的牺牲,引发他和三十一岁的政治委员(旷伏兆,开国中将)立下一个约定。正是这个约定,使他在去世之后尽享哀荣,被礼葬和敬拜的待遇,远超同时代许多声名显赫的将领。他一生的风云际会,惊险与传奇,功勋及荣耀,情怀和梦想,光芒与尘埃,都已成为解读那个时代的珍贵的标本。他叫刘秉彦。2015年,新华出版社出版了笔者所著的刘秉彦传记,这也是我长期漂泊海外从事传记写作的经历中,唯一在国内写的一个人物。为纪念刚刚过去的八一建军节,我将分上下两篇讲几段主人公内战时期的故事,并概述一下这位老人的生平,以此表达对那一代革命前辈的敬意。
刘秉彦少将(1905—1998) 将军一诺千金重 “和平已经死了”之后
1946年10月,国共和谈破裂,两党再度翻脸,全面爆发的内战已呈不可逆转之势,愈演愈烈。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能与国共高层说上话的社会贤达奔走斡旋,不愿放弃和平的梦想,企图挽狂澜于既倒,抑或希望死马当活马医。
10月10日,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梁漱溟到上海去见周恩来,力劝其回南京继续和谈,周恩来似有所动。梁先生心满意足,连夜乘车返回南京,不料次日早晨一下火车,便看到报纸上的大字标题《国军已攻占张家口》,梁漱溟不禁对身边的记者惊叹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他的这句话,立刻被各家报刊广泛引用,成为当时报道的焦点,并作为名言一直流传到现在。 就在梁漱溟发出上述感叹的时候,在华北平原靠近北平(京)、天津和保定之间——原本属于中共冀中十分区控制的三角地带,国民党军队早已大兵压境,气势汹汹,挤压、追赶着对方人马大打出手。 在此之前,中共的注意力多集中在占领东北的问题上了,忙着抽调人马入关抢夺地盘,因此对华北地区的战略经营有所放松。晋察冀军区领导人对国民党铁心要打内战的形势也估计不足,曾于1946年3月大规模地发动战士们复员回家,全军区复员转业约10万人,和平建国的气氛一时间弥漫了整个解放区。晋察冀野战军由9个野战纵队26个旅81个团,缩编为4个纵队9个旅24个团,指战员由原来的20余万人缩减至5.1万人,大大影响了其后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战斗力。 而国民党方面却是集结重兵,磨刀霍霍,紧锣密鼓地开赴各个战场。 赵绍昌老人当时任冀中十分区所属七十五团政委(建国后任沈阳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等职),他在1987年撰写的一篇文章里,这样记述了1946年下半年十分区周围的敌情: 平津地区有空运来的国民党九十四军、九十二军,从陆上来的十六军,这三个正规的美式机械化军,以及由华北地区伪军摇身变成的所谓先遣军。还有作恶多端、为害甚大的两个叛徒,西边是王凤岗,东边是朱占魁。在蒋介石向解放区大举进攻的形势下,大清河北进入了一个困难而重要的时期。 除此之外,国民党方面还组织了形形色色的自卫队、保安团和地主还乡团窜犯各地,明火执仗,大肆捕杀中共基层干部,蓄意制造了一系列血债累累的惨案。
时任冀中十分区涿良宛县长的马迅老人,1982年在其回忆录里披露: 1946年秋,仅涿(州)、宛(平)、良(乡)三区就有一百一十人惨遭反动地主杀害。中堡村的七个村干部被敌人用铡刀铡死。冯元庄有一家老少三代被地主杀的只剩下一个老头。浑河两岸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面对如此情形,相对弱势的共产党武装也不含糊,一方面集结主力,当面锣、对面鼓地跟国军打了几场保卫战,打完了就撤,抵挡一阵是一阵子;另一方面就是在各县成立复仇大队,小股出击,偷袭骚扰,背后开花,打冷枪、扒铁轨、搞爆炸,又把抗战期间对付鬼子的那套看家本领使出来了。那么,国民党方面是怎样评述该地区这个时期的形势呢?
按照时任国民党中央训练团河北大队长、绥靖总队长陈恭澍(著名军统特务,抗战期间曾任军统北平、天津站长,有“军统第一杀手”之称)的说法是: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日军投降,共党认为机会来了,聂(荣臻)率所部窜扰于平绥路东段、平汉路北段、津浦路此段,渗入察哈尔,突击张家口,出没于平、津、保近郊,故意阻挠政府接收部队北上。其行径可恶之至。更有甚者,至三十五年(1946年),中共已不再掩饰其叛乱行为,乃明目张胆的将其所属部队番号改为“人民解放军”。也就是把政府颁发的“第十八集团军”的番号弃而不用,自立门户了。
由此看来,曾几何时人们耳熟能详的“亲不亲,阶级分”这句话,确有其深刻道理。甭管什么人,只要在政治立场上尿不到一个壶,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就截然不同。
一场鲜为人知的战斗
也是在梁漱溟惊叹“和平已经死了”的10月中旬的一天,想必是个月黑风高的深夜,八路军冀中十分区(两个月前已改名为解放军冀中军区,但官兵们和老百姓还是习惯上叫八路军)平南支队参谋长任子木,带领一伙人马,悄悄来到北宁铁路(现在的京沈铁路)廊坊附近的一个区间。他们顶着沉沉夜幕,无声无息地埋伏在路基下面几十米开外的一个壕沟里。 任子木对这里的地形并不陌生。 他是河北霸州人,此地紧挨着家乡。早在1940年8月,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时,为切断北宁铁路,配合大规模展开的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破击战,时年23岁的任子木,作为晋察冀军区十分区司令部的一名参谋,奉命侦察敌情,他便沿着北宁线——从廊坊到天津这一段来回摸了个一清二楚。 他们埋伏的这条壕沟,正是任子木所在部队当年发动永清县根据地的老百姓开挖的。
今晚,他们要在这里埋雷炸翻一列军车,再次破坏这条华北通往东北关外的大动脉。 与国内战争史上无数个或惊险传奇,或惨痛壮烈的精彩故事相比,任子木他们在1946年10月中旬实施的这场小规模战斗,没有任何知名度,平淡得几乎无人关注。笔者查遍了可以找到的所有资料,只在原中共廊坊地委党史办公室1988年6月编印的《冀中十分区解放战争时期大事记》里(此书于1992年5月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发行——笔者注),看到过以下短短一行字: 十月(1946年),平南支队在北宁路平津段炸火车,参谋长任子木牺牲。
笔者之所以要在本书一开始,便尽可能地详细讲述这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是因为这场战斗的结果,引发了两位开国将军慷慨豪迈的生死之约,并在半个世纪之后实现了他们生前的约定。 这两位将军,一位名叫旷伏兆——当年冀中第十军分区的政委,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旷伏兆中将(1914-1996) 另一位就是本书主人公——当年十分区的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刘秉彦。
1954年,任防空军副参谋长兼战斗训练部部长的刘秉彦(后排左四)与战友们的合影。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采访考证而还原的历史,再把目光拉回到当年炸火车的那一幕。
那天晚上出发前,任子木向战士们传达了十分区首长的命令,并且操着霸州土话做了一番战斗动员:“国民党不是正在庆祝刚从共产党手里拿下了张家口吗?那咱们冀中的八路军也不是善茬子!这个月5号,十分区刘司令、旷政委亲自指挥七十五团打下了容城县城,不是也照样吃掉他国民党一个团吗!今天咱们平南支队也要在北宁线上闹他一家伙!给王八揍的们上点眼药。”
话虽说得硬气,然而这位才从军分区下来领兵的参谋长,对此番扛在肩上的任务也不是没有顾虑。
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一时期十分区所辖人马大多是新组编的地方武装,部队军事素质不高,作战能力不强,一旦与敌人正规军正面交火,打几枪就跑的游击习气即显现出来,战术比较被动,很难组织起有效的反击。而任子木所在的平南支队,正是今年6月才由两个县大队合并而成的。
任子木当过分区司令部的参谋和作战股长,首长身边的人,当然很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十分区原来的七十六团和七十八团——这两个老牌主力团所辖的大部人马,已于去年(1945年)11月被抽调整编为一个精锐团,编入晋察冀军区第二野战军冀中纵队,开往热河一带。这两千人在冀中抗战最残酷的敌后三角地跟鬼子血战了八年,都炼成了烈火金刚,虎狼之师。可能是上面担心别的部队将领一时镇不住,晋察冀主帅聂荣臻便指示,由十分区司令员刘秉彦亲自带着这个团过来,并任命他为该纵队参谋长兼二旅旅长,同时把十分区司令员的位子继续给他留着,以防形势有变,可两头兼顾。
半年之后,内战告急,冀中辖区内的京、津、保三角战略要地,兵家必争,一将难求,刘秉彦遂于1946年6月再次回到十分区司令的岗位上。 保定和廊坊一带的老人们说,上级让刘司令员回来还有一个原因,王凤岗和朱占魁这两个从八路军投敌过去的凶猛悍将,各具传奇经历,都在十分区,此时都已成了气候,王凤岗手上有两个保安旅的兵力,朱占魁1946年9月叛变投奔国民党,被委任当上了冀中五县联防司令兼安次县县长。因为王、朱及其手下不少人当过八路军,了解我方的战术,非常狡猾,让咱们吃了不少亏。而刘秉彦也很了解这两个人,所以只有他回来才能对付得了他们。
果然,后来王、朱二人与刘几度交手均被痛打,到1948年终于在两场决战中被刘秉彦指挥的部队分别歼灭。 此为后话,暂且不表。
现在,刘秉彦这位十分区的军事主将刚一回来,也不得不再次面对敌强我弱,需要重新打造部队战斗力的困境。
据赵绍昌老人回忆:“从1945年10月到1946年年底,这段时间,十分区只有七十五团和各县县大队及民兵坚持武装斗争。”
眼下,国民党步步紧逼,十分区机关亦被迫且战且退,东奔西跑,以保存实力。
正因为如此,任子木在军分区机关工作时,就打心眼里敬佩的刘司令和旷政委,才会叮嘱平南支队,把炸火车的任务交给他。
于是,任子木这个经验丰富的团职干部,便亲自上阵参加了这次战斗。
凌晨四点,正值五更时分,华北平原沁凉的秋夜,愈发显得是孤寂,荒野里没有一点灯火。埋伏的人们熬过一阵诡异的寂静,就听任参谋长压低嗓子喊了一句:“时间到了,爆破组,跟我上铁路!其余人保持警戒,注意掩护。”说罢,便带着几个战士轻轻跃出壕沟,猫腰快跑,一阵风似地扑上了路基。
大约两袋烟的功夫,几枚地雷和两个炸药包已在铁轨下面和枕木之间埋设完毕。又过了一会儿,一列火车隆隆驶来,蒸汽机车亮着雪白的大灯,喘着粗气,拉着十来个车皮的军用物资,“呼哧、呼哧”地奔跑着。最后是两节敞开车门的闷罐车箱,各有二十多名负责押送的国民党兵,机关枪架在门口,士兵们眼皮沉沉,端着子弹上膛的美式卡宾枪,或站或坐,在车门两侧面无表情地向外张望。
忽然间,铁道下面闪出几团火光,随之传出几声巨响——刚才埋设的地雷和炸药包准时起爆了。车头与车箱之间的钢轨被炸断了两处,机车闷吼着紧急刹车,中间的几节车皮脱轨后,歪斜地横在了路肩上,发出令人惊恐的撞击声。闷罐车里的国民党士兵叫骂着,很快便跳下车来,手中的卡宾枪和机枪先后开火,对着旷野里一群跑动的身影倾泻着密集的弹雨——那是平南支队参谋长任子木和他的战士们在迅速撤退。
这是深秋时节的平原,曾经茂密的、无边无际的青纱帐已经收割了,田野里残留的高粱秸和一堆堆枯枝败叶,被慌乱的脚步踩得“唰啦啦”直响。任子木跑着、跑着,不时回过身来向后扫上两眼,看看有无战士掉队落下。就在这时,他的身子一震,突然觉得肚子火辣辣地一热,心里不由暗暗叫道:啊呀!我被打中了! 牺牲在司令员、政委的炕头 腹部中弹的任子木,当天傍晚先是被担架抬到了固安县的牛驼镇,十分区司令部当时驻扎此地。
牛驼镇在固安县南端,位于廊坊偏西南方向,距离平南支队此次在北宁铁路炸火车的地点大约有60公里。固安那时候与周边的新城、雄县、霸县和琢州的部分乡镇,合并为中共冀中十分区下属的第二联合县,简称“二联县”。牛驼镇群众基础不错,老百姓都一心向着八路军,所以抗战和内战期间与敌周旋的十分区机关及司令部,曾多次设在这里。 暮色四合,镇子里升起缕缕炊烟。在一户流亡地主家破旧的院子外面,站岗的哨兵发现了抬担架的一行人匆匆走近,忙低声喝问:“什么人?”
“平南支队的。我们任参谋长受伤了。是旷政委让送回来的。”对方答道。
哨兵说:“你们辛苦啦!快进去吧。首长们都在屋里等着呢!” 当时,为应付国军围剿,军分区机关各单位经常被迫分散,各自为战,分区卫生处下设医疗所,但在撤退过程中一时也无法找到。而整天左冲右杀,东跑西颠的平南支队更是居无定所,异常艰苦,缺医少药。部队仅有的几个卫生员都是半路出家的庄稼汉,同志们杀敌挂花,最穷的时候,甚至只能拿盐水在伤口上抹抹,弄条绷带一扎就算完事。
据冀中军区的老八路刘路明老人回忆说:“那时大家都怕受重伤,宁愿敌人打到自己的“十环”(胸口)上当场牺牲,也不愿意打伤遭那个罪!”
在平南支队“二把刀”医术的卫生员看来,任参谋长此次腹部中弹,伤势有些奇怪,子弹在他肚子上只留下一个直径不到一厘米的小口,血流得不多,他也不感觉疼,只是觉得腹内沉甸甸的有些麻木。 任子木也安慰大家说:“这点小伤没事儿,我能挺住喽。”
他们或许不知道,弹头进入身体一瞬间形成的冲击力,往往会震伤内脏,而内脏器官对于疼痛的知觉远不如表层肌肉那么敏感,所以有时候人受了很重的枪伤反而不感到痛苦。 任子木毕竟是团一级的支队领导干部,又是分区首长欣赏和器重的老部下,所以当他负伤的消息通过电台传到分区机关,政委旷伏兆马上指示平南支队立刻派人把他送回司令部养伤。 于是,下面便挑选了五六个身强力壮的战士,全副武装,轮流抬着担架,从拂晓到黄昏,百十来里走了一整天,到达司令部时已是疲惫之极。 听到门外的动静,从小院的正房里走出两个人来。 一个三十来岁,中等身材,面色黑红,貌不惊人,典型的南方山里人模样,看上去显得比实际年龄大一些,但是眼神里时常迸发出热情的光芒,朴素的笑容让人感到又诚恳又亲切。 此人便是冀中十分区政委兼地委书记旷伏兆,他是一位老红军出身的江西老俵。 另一个也是三十挂零,一米七五的中高个,身长面白,长圆脸,五官俊秀。他的眼睛很大,柔和而明亮。此人风度沉稳,有一种儒雅的气质,穿着灰布军装,腰束皮带,绑腿打得笔直,站在那里便显得英姿挺拔。
这个人,就是抗战时期在冀中平原打出了威名的十分区司令刘秉彦。
任子木躺在担架上,一看见自己想念而又敬重的两位首长,顿时觉得精神为之一振。他还是按在司令部工作时的习惯,高兴得叫着司令员和政委的代号:“01——02!——我受点小伤,让你们惦记了。”说着,任子木用一只手捂住腹部的绷带,直起身来,双脚一探便下了地。
“哎——我的同志哥哟!可不要乱动哩!当心咕个(江西永新方言:这个的意思)伤口。你感觉怎么样啊?”说话总带着江西口音,喜欢带个“哩”字的旷伏兆,此时一脸焦急,他快步上前,轻轻拍了一下任子木的肩膀,亲热地询问他的伤情。 刘秉彦也同时站在了任子木的面前,眼睛里充满了关切,他握住老部下的手,低声说了一句:“子木,我已派人去找医疗队了,先坚持一宿,明天再找个地方做手术把子弹取出来。” 正说话间,一名侦察参谋匆匆赶来报告:“牛驼镇南边发现敌情,有王凤岗匪军的两个营正朝这里集结。”
当时,十分区所属主力都在外线作战,司令部只有一个警卫连和一些机关干部。为避敌锋芒,刘司令和旷政委商量了一下,马上下令机关撤出牛驼,立即向西北方向转移。 刘秉彦曾亲笔记述过当时的情景:“任子木坐担架回司令部住地牛驼镇之后,此时发现敌情,狂风大作,我们便立刻转移,于夜间到达渠沟镇东庄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村子里休息。”
刘、旷这两位军政主官,以及受伤的支队参谋长任子木,被安排住进一户人家的堂屋里,屋子里只有一盘土炕。 刘秉彦对任子木说:“今晚你和我,还有旷政委,咱们仨就睡一个炕上。明早天亮前,还要赶路。” “蛮好的!咱们三个挤一挤,夜里有什么情况,我们两个照顾你哩也方便。”旷伏兆在一旁热情地补充道。 任子木感激地点点头,便被搀扶着躺下了。
刘秉彦和旷伏兆又各自忙了一会儿,眼看天不早了,鞋也不脱就倒在炕上,合衣而卧。临睡前,他们还特意看看睡在一旁的任子木,看到他双眼紧闭,微微皱着眉头,似乎是睡着了,呼吸也平稳,刘秉彦给任子木掖掖被子,便躺在他身边。连日征战,寝食难安,人们疲劳的骨头都是乏的,躺下不一会儿,即沉沉睡去。
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夜,竟然在睡梦中发生了战友之间的生离死别。 多年以后,刘秉彦在一篇回忆文章里写道: 任子木在我的右边,伏兆在我的左边。夜蒙蒙亮,我叫任子木起床,连叫了几声,不见他答应,便伸手去摸他的手。一摸,我吓了一跳,任子木同志的手和全身已经冰凉了,看样子他是夜里死的,已经牺牲两三个小时了。因为白天战情紧急,大家立即起床,将任子木同志的遗体简单收拾了一下,就葬在村外的荒野里。 战争年代打仗的人,都是从血火里杀出来的,死人的事天天发生,可谓司空见惯。可是,任子木就这样静静地走了,却使大家的心情一时难以平静。
任子木下葬时,小村人家没有现成的棺材,他们只好找来一快门板把烈士的遗体放在上面,铲土掩埋的时候,司令员和政委与战友们肃立在墓穴边,低着头脱帽致哀,泪水无声地滑过他们的脸颊,一颗一颗滴落在土里。 那一天又是急行军,刘秉彦、旷伏兆有时骑在马上,有时也下马和大家一起走,却始终面色凝重,很少说话。
到达宿营地,一静下来,任子木从前那精干强壮的身影,聪明愉快的笑脸;昨天见面时挣扎着从担架上下来,并努力装着轻松的样子向他们敬礼的神情,以及今天早晨躺在炕上那具冰凉的躯体,还有黄裱纸一般眉头紧锁的遗容,总是来回交错、盘旋着,浮现在他们的眼前。
身为分区主要领导,白天当着干部战士的面,他们也不能过多释放悲伤负面的情绪,只能把揪心的痛楚压抑在胸中(未完待续)。
(文章出自: 丁剑印尼纪事 微信公众号 丁剑,资深媒体人、传记作家,长期旅居印尼,专注记述并解读千岛之国与华人有关的历史事件、社会精英、风土人情。)
海外华文传媒代表打卡小西天 热议中华文化出海与保护
【点新闻报道】今年8月以来,《黑神话:悟空》带火了山西古建,隰县小西天景区也因此而被大眾熟知,游客蜂拥而至。12月16日,40余位海外华文媒体主要负责人化身「天命人」...(14596)人阅读时间:2024-12-17海外華文傳媒合作組織/海外華媒走進山西臨汾 探源中華文明
圖:15日,「海外華文傳媒合作組織」40餘位海外華文媒體主要負責人走進山西臨汾,探源中華文明。圖為海外華文媒體代表在陶寺遺址博物館前合影。\大公報記者楊奇...(20175)人阅读时间:2024-12-16海外華媒年會|《十五周年倡議》:構建公平合理的國際話語新體系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海外版副總編輯徐曉明上台宣讀海外華文傳媒合作組織《十五周年倡議》。 (大公文匯網 記者 李暢、蘇雨潤、羅洪嘯 北京報道)「融通中外 讀懂中國」海外華文傳...(10255)人阅读时间:2024-12-13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四川桃坪:千年羌寨期待与世界“链接”
中新网阿坝11月26日电 题: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四川桃坪:千年羌寨期待与世界“链接” ...(17591)人阅读时间:2024-11-26陶寺遗址博物馆开馆 探秘“早期中国”真容
陶寺遗址博物馆12日在山西临汾市襄汾县开馆,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的230余件(套)古老文物,为公众揭秘“早期中国”真容。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襄汾县陶寺村,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聚落...(11315)人阅读时间:202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