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6日电 中共中央宣传部6日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建设科技强国”有关情况,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会上介绍,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国家行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
王志刚介绍,十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国家行列,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44%,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中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既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
王志刚表示,十年来,全国各地方、各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中央和地方协调联动,东中西部协同创新,科技产业金融融通发展,支撑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统筹推进,汇聚形成了全国上下勠力同心、锐意创新的磅礴力量。
“我们坚持‘四个面向’,形成了支撑发展和保障安全的科技创新发展新的战略格局。”王志刚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我们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面向经济主战场,以高质量的科技供给带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超级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加快应用,推动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战略必争领域补短板、强能力,支撑港珠澳大桥、川藏铁路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深海油气、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型核电技术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组织全国精锐力量开展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在疫苗、药物、检测试剂等方面取得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有力支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创新药物、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先进诊疗技术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高质量的创新成果。
王志刚指出,我们坚持以改革促创新,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十年科技体制改革都是围绕人来进行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引进体制机制更趋完善。科技计划和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科研诚信建设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创新主体能力建设得到强化,中国特色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构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持续提升,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国家创新体系更加高效顺畅。
“我们坚持扩大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王志刚表示,开放合作是科技支撑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全球挑战的必然要求。十年来,我们实施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与16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关系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创新之路加快铺就。在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人类生命健康等领域,与世界各国的联合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中国科技开放的大门将会越开越大,我们愿与更多国家科技同行交流合作,并努力为世界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多中国科技的贡献。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国科技创新在原创能力、高端人才、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还有不少短板弱项,既要抓住重要发展机遇,也要应对一系列风险挑战。”王志刚说。
阿富汗北部发生6.3级地震 首都震感明显
新华社喀布尔11月3日电(记者张艺缤 胥舒骜)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地震信息网消息,阿富汗当地时间3日0时58分(北京时间3日4时28分),阿富汗北部巴尔赫省胡勒姆西南35公里处发生6.3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4902)人阅读时间:2025-11-03
“砺箭21”一箭“穿月” 中国空间站迎新客
中新社记者 马帅莎 10月31日晚,中国西北戈壁深处,又一“太空航班”起航,为中国“天宫”送去新的驻守力量。 当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简称“长...(5524)人阅读时间:2025-11-02
首颗“雄安造”卫星完成生产下线
中新社雄安10月22日电 (裴国荣 韩冰)22日,蓝箭鸿擎(雄安)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卫星智能制造中试基地正式落成,首颗“雄安造”卫星——“雄安一号&rdquo...(5372)人阅读时间:2025-10-23
法国卢浮宫8件失窃藏品清单公布
中新网10月20日电 综合外媒报道,法国卢浮宫当地时间19日遭遇严重盗窃案,多件珠宝失窃。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将全力追回被盗物品并抓获闯入卢浮宫的窃贼。 8件失窃藏品清单公布 据报道,这起盗窃案发生于当天...(4976)人阅读时间:2025-10-21
全球妇女峰会嘉宾参访北京机器人大世界
10月14日,参加全球妇女峰会的部分嘉宾参访北京机器人大世界。图为嘉宾在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观看天工机器人越障展示。(5853)人阅读时间:2025-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