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东盟  >> 查看详情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谈中国-东盟海洋合作

时间:2017-09-08 21:31:30来源: 东盟华商在线
  核心提示
  今年是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年。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在接受多家媒体联合采访时,畅谈近年来中国-东盟海洋合作所取得的成果,并为广西如何走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支招。
  海洋合作成效显著
  “自2011年实施《南海及其周边海洋国际合作框架计划(2011-2015)》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海洋与气候变化、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海洋防灾减灾、区域海洋学研究以及海洋政策与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成果喜人。”陈连增说,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海洋合作成为各方高层共识。推动区域海洋合作,维护地区稳定,实现共同发展是我与东盟国家的共同愿望,海洋合作已成为各方高层外事活动的重要议题。如今,中国与东盟各国具体务实的海上合作已经启动,如签署了中印尼、中泰、中马(马来西亚)、中越海洋领域合作文件;设立了中国-印尼海上合作基金和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等。
  建立了机制化的合作平台和机构。国家海洋局与相关东盟国家海洋部门建立了海洋合作联委会、研讨会机制,与印尼海洋与渔业部在雅加达共建了中印尼海洋与气候中心,与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在普吉共建了中泰气候与海洋生态系统联合实验室,并定期召开合作机构管委会会议。同时,为推动中国-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立了中国-东盟国家海洋合作论坛机制,在海洋与气候变化、海洋防灾与减灾、热带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政策等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
  与周边国家共同实施了一批合作项目。我国以《框架计划》及上述合作平台为基础,与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开展了季风观测、海气相互作用、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生物技术,以及能力建设等一批双边合作项目,联合开展了几十个联合调查航次。在多边机制下,中国还发起实施了西太海洋灾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季风爆发及其对生态的影响等多个合作项目,得到了东南亚国家的积极响应。
  开辟了发展“蓝色经济”的合作新领域。2014年8月28日,APEC第四届海洋部长会议在厦门举办,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亚太经合组织第四届海洋部长会议厦门宣言》,共同构建“蓝色经济示范区网络”,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达成了重要共识。
  多项合作正在推进
  陈连增认为,东博会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依托,举办的活动覆盖贸易、投资、论坛、人文等方方面面,这些活动的举办为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东盟的海洋合作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基础。
  今年是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年,在东博会期间举办海洋相关主题活动,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宣传我国“亲、诚、惠、容”的合作理念,以及通过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实现我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繁荣的真诚愿望;二是提供一个促进合作的平台,通过充分沟通和交流寻找共同感兴趣的合作领域,确定合作项目。
  陈连增透露,今年我国将积极推动与东盟的多项海洋合作项目。如国家海洋局将继续构建与周边国家的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开展海洋与气候观测系统和海洋灾害预报预警合作;开展东南亚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保护合作;推动中印尼海洋与气候联合研究中心、中泰气候与海洋生态系统联合实验室、中马联合海洋研究中心,以及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和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等平台建设,在海洋环境预测预报、海洋观测技术、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综合管理等领域的合作。下一步,我国还要与东盟国家进一步沟通,充分了解双方的合作需求和合作愿望,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更多丰富务实的合作项目。
  广西如何有大作为
  对于广西如何走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陈连增提出四点建议:
  做好海洋经济发展顶层设计,主动对接并服务国家战略。广西应通过规划引领,完善顶层设计,构建区域特色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着力推进广西海洋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海洋服务业,发展海洋循环经济产业。
  拓宽国际视野,主动对接并服务区域合作共赢。广西要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抓手,不断拓宽海洋经济发展的国际视野,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形成北部湾国际海洋经济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北部湾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同时搭建合作平台,提高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鼓励广西地区海洋企业“走出去”,增强涉海企业国际化运作能力。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呵护蓝色家园。广西要加强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的海洋综合管理,维护海洋资源开发秩序,坚持区域海洋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开发养护并重,提高海洋资源的有效供给,推动海洋资源由生产要素向消费要素转变,共同呵护蓝色家园。
  实施创新驱动,共同助力海洋经济发展。广西应实施创新驱动,大力推动地区海洋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激发企业科技创新主动性和产业化积极性,加强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支持,探索海洋产业园区发展模式,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并通过海洋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发挥科技、人才和金融与产业资本的集聚效益,共同助力海洋经济发展。

最新文章